别担心,律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二维码
大云物移智时代的到来,给许多的行业带来了冲击,人们逐渐变得焦躁不安,总觉得时间不够,担忧自己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近期,无锡市律协举办的第五届无锡律师论坛也以“新时代律师法律服务机遇与挑战”作为主题,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律师职业,各位律界大咖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,开拓了我的思路,让我有所收获。 个人认为,不用担心,也无须焦虑,律师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! 律师担忧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律师地位的原因无非是: 1.信息收集整理速度快 由于当前时代信息技术的低成本和便捷性,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工具可以迅速查找法条、案例,收集当事人信息。例如:智能法律检索技术,可快速便捷地搜寻案件的相关法条和案例;企业信息查询库,能实时查询企业相关的工商登记信息、年报、股东信息、投资人信息、涉诉、失信、知识产权、企业证书、主要人员信息等数据等;各类办公软件,能帮助梳理堆积如山的文件,迅速计算诉讼相关费用,模板化各类法律文书。 2.分析预测能力强 不断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,已经可以初步帮助当事人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,预测诉讼风险和模拟裁判结果。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库自动找出相似案例,分析以往案例的裁判结果,从而给出对当下案件的预判情况。这样的案例数据基础更为全面,又能在第一时间呈现预判结果,可以合理引导当事人的预期。 3.线上平台打破地域、律所间壁垒 互联网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线上平台发展模式,即案源信息通过一个信息集散平台分类传递,匹配给具有该业务能力的律师,再通过一对一的专属化、精细化服务传递给律师具体的案情信息。线上平台有助于律师,尤其是新执业律师、青年律师的案源开拓,也有助于客户更方便找到律师,冲击了律师服务以自身人脉及律所为核心,以当事人的信赖为依托,集中在一定地域内,以线下业务为路径的传统模式。 然而,人工智能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: 1.信息爆炸并不代表信息的准确 网络息真假难辨,需要人仔细甄别,不应当盲目轻信。大云物移智时代,由于收集信息的便利性,往往会造成人的怠惰,若仅停留在信息收集的层面,而不仔细分析数据,可能会吸收错误的信息。尤其是,当前年轻人遇到问题喜欢通过互联网寻找案例以及法条,却并不仔细甄别案例是真实存在还是捏造改编,不仔细查询法条是否已经失效,甚至还出现了在法庭上、法律文书中引用在网上查到的“不存在”的法律法规,贻笑大方。 2.数据分析预测太过于刻板 分析预测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,因为每个案件所处的司法环境、管辖地情况、对方律师能力高低都不完全相同,案件争议的证据材料,以及当事人的态度都是不同的,这需要律师通过积累经验,对案件精准的把控,以及优秀的沟通能力,才能更好的评估案件的走向。若一味轻信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,不仅会丧失人主观能动的思维能力,也很容易忽略个案的差异,失去对案件的把控,沦为数据的附庸。 3.线上平台质量的稂莠不齐 当前,网络法律服务平台百花齐放,却稂莠不齐。由于收费的低廉,律师本身能力不同,线上沟通又不如面对面沟通顺畅,客户对律师信任度较低,案件细节交代模糊等因素,线上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质量普遍不高,目前,对于大型标的或是疑难复杂的案件,当事人仍会选择传统线下模式。 正由于人工智能存在这些局限性,决定了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,服务于律师行业。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,人工智能的确冲击了律师行业,改变了传统律师服务模式,律师应当开始思考,顺应时代进行改变,对自己有更加精准的定位,找寻新时代下律师法律服务的出路。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,一百个律师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出路,别担心,人工智能仅仅是辅助律师更加效率工作的工具,而不会取代专业律师的地位。 大云物移智时代的到来,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生活、工作、娱乐的模式,迅安律所网络法团队将持续关注大云物移智,定期发表对新时代法律问题的见解,请持续关注迅安律所“大云物移智”专栏。 注:大云物移智:大,即大数据;云,即云计算;物,即物联网;移,即移动互联网;智,即人工智能。
文章分类:
新闻动态
|